石校瑜:群众“三感”代表了人民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群众“三感”代表了人民的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和目的的真实呈现。群众“三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党委、政府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如何提升群众“三感”而展开。因此,深入理解和准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群众“三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提出群众“三感”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群众“三感”的提出并非空中楼阁。一方面,从十八大的“保障人民在改革发展成果中的获得感”,到十九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目标的始终选择;另一方面,群众的需求从“物”到“感”提升,也是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群众“三感”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目标的始终坚持和必然发展。一直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都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也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建党100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这表明全体中国人民缺衣少吃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人民群众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以说,时代不停步需求不止步。群众“三感”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执政为民”理念的始终坚持,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对我党施政方法、执政本领全面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群众“三感”的呈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也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第一个需要是能够生活,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认为,人的需求有着依次递升规律,实现生理、安全需求后,就会追求情感、尊严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化作为理性基础,更需要丰富的、相对应的精神文化进行感性填充。而群众“三感”的提出就是在物质文化基本满足后,对共享、民主、公平、尊重等感性需求与日俱增的必然结果。


满足群众“三感”是稳固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一)只有“三感”充实,人民群众才会安居乐业。群众的“三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观感受,群众“三感”充实,反映出经济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切实进步,反映出卫生、交通、食品、环境、国防的安全给人们带来的稳定生活,反映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富足。群众“三感”持续,说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人民群众就会对未来的生活抱有期望,就会努力工作劳动、遵守社会秩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相反,人们一旦缺失“获得感”“幸福感”或“安全感”,无法充分享受物质发展带来的进步,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从而怨天尤人、麻木“躺平”,进而使经济社会陷于“亚健康”的恶性循环。

 

(二)只有“三感”满足,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拥护。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并增进群众的“三感”,人民群众才会打心眼里认可经济发展的成果、认同社会管理的方式、拥护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才能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基层管理不善且农业税制混乱,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没能为农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反而成为农业经营家庭的严重负担,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直到党中央下决心彻底取消农业税,农村的社会问题才得以消解。进入新世纪后,数起影响重大的群体事件,无一不在告诫我们,人心安定、执政稳固的重点是经济发展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的生活安稳有盼头,让人们的精神家园得到充实。尤其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出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需求对应的工作存在短板。为此,我们应该更加清醒认识到满足群众“三感”事关我党执政根基的极端重要性。


提高群众“三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人们在经济生活上解决了“有没有、好不好”,就要考虑社会生活“幸不幸福、安不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一)提高群众“三感”,是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来消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治理水平却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很多社会问题从过去的发展问题变成了现在的治理问题。构建当前的社会治理体系,就要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切入点,以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社会为目标,全面提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绿色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治理能力。

 

(二)提高群众“三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下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事件,使我国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我国拥有强大的内需潜力,特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随着消费的升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更多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还需要更完善、更全面的公共服务产品,需要更丰富、更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换言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抓住满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找准了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缺口;满足群众的“三感”就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三感”,想方设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各种现实需要,这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变诉求。